双金!川大斩获国际赛事最高奖!
近日,2023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iGEM)在法国巴黎举行。来自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支队伍进行了精彩的课题展示与学术交流。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iGEM代表队SCU-China获得金奖,并首次获得最佳环境项目提名称号。这是SCU-China累计获得的第5个iGEM金奖。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秦久福团队本科生竞赛队SCU-BSE-China首次参赛并获得金奖,并荣获最具影响力项目基金(iGEM 2023 Impact Grant;175支中国大陆参赛队伍仅获9项)。
本年度SCU-China竞赛队由生命科学学院、吴玉章学院、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及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学院的21位优秀同学组成;指导教师团队全部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由张年辉副教授牵头组织,刘科教授、赵建教授、张阳教授、吴传芳副教授、曹洋副教授、童英副教授、刘志斌副教授、李佛生老师和何韵云老师等十余人组成;决赛团队由孙群教授带领5位SCU-China队员赴法国完成决赛展示和答辩。
左一:孙群老师,左二:邓路垚,左三:吴修竹
左四:韦柳艳,左五:梁烨熙,左六:郭帅
作为队长,带领团队在2023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中获得金奖的好成绩,韦柳艳表示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不负使命,得胜归来。
在整个比赛进行的过程中,韦柳艳与团队成员们都十分严谨,并多次钻研新的比赛规则。项目的其中一部分在进行了一个月后,被发现存在设计上的失误,整个部分需要在不足三个月的时间内重新设计推进。韦柳艳带领团队成员加班加点实验,最终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在谈及带领团队相关经验时,韦柳艳表示,团队中存在来自理科、工科和医科的队员,且三个年级分散于两个校区,大家在时间安排上时常存在冲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分为了湿实验组、干实验组和社会实践组,不同组长负责不同部分,组长间长期保持交流,使得项目分工明确又合而不分。
除了分工明确外,SCU-China竞赛队也有着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在前两年的培训时间中更好地发现团队成员的优势和亮点,做到因人而异安排任务,最大限度地激发各位成员的潜力。同时,团队中定期交流探讨,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团队和谐发展。
SCU-China竞赛队获得金奖
“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学校和老师都给予了团队很大支持。”韦柳艳表示。比赛前期老师在寒假对成员进行了基础知识培训,在项目评估和遇到项目瓶颈后及时指引改进方向。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学校共享仪器平台和多学院的实验室提供了支持。在项目的社会实践与教育板块,学校和学院又提供了交流渠道。可以说,学校与老师的帮助与支持贯穿了比赛的始终。
韦柳艳说,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加入到SCU-China竞赛队中进行交流,提高科研技能,结识优秀前辈,提高对合成生物学的认识。
SCU-BSE-China竞赛队的本次参赛项目得到了四川盈嘉合生科技有限公司华君董事长及其技术团队、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陶向研究员(第二指导老师)、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意教授、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群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李雨庆教授等合成生物学交叉学科领域学者和产业专家的支持与指导。
SCU-BSE-China竞赛队学生队员与指导老师合影
SCU-BSE-China竞赛队在iGEM这一合成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竞赛中斩获金奖并荣获“最具影响力项目基金”,对于队长王琛和李思遥来说,这是他们长久耕耘的结果。
“我们对合成生物学充满兴趣,因此也希望自己参与的科研训练项目能展示在这个大舞台上。于是我们与秦久福老师一拍即合,开始了我们的iGEM之旅。”队长李思遥说道。
SCU-BSE-China竞赛队李思遥队长巴黎现场路演
这是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一次独立组队参赛。团队在比赛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得益于队内高效的交流,参赛人员遵循着“设计-构建-测试-学习(DBTL)”的合成生物学思考框架,及时设计与开展了相关的实验。与此同时,团队进行了多次头脑风暴、与多位专家老师进行了交流讨论分析,以解决项目中存在的难点,最终使项目成型并得以赴巴黎参加最后的总决赛。作为400支队伍中人数最少的队伍之一,得金奖是非常不容易的。当看到队伍名“SCU-BSE-China”出现在金奖页面时,队里所有人再难抑制内心的澎湃:“我们的工作被评委们肯定,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李思遥说,自己“很感谢团队一路走来的团结与互相信任,不然我们也不可能得到金奖和最具影响力项目基金”。另一位队长王琛则表示“我们离不开老师和学校给予的大力支持”。团队秦久福老师的鼓励与帮助让同学们印象深刻,“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想做,实验室就全力支持你们!”李思遥回忆道。特别是比赛后期,秦老师一直鼓励着队伍,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参加最后的总决赛。
SCU-BSE-China竞赛队师生头脑风暴
这支队伍也想为后续想参加该比赛的同学们分享一点——英语的重要性。由于是一项国际性赛事,在整个比赛与官方的交流以及最终结果的呈现、路演、答辩都需要用英文。如果要参加这类国际性的赛事,应该在平时进行科研训练的时候多关注语言方面的准备,否则短期内很难突破。
接下来,团队将进一步进行项目的优化,在他们热爱的领域继续深耕。
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iGEM)
,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于2003年发起并迅速风靡全球的一项国际性的大赛,是当今合成生物学界最高级别的国际性大学生科技竞赛,被誉为“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世锦赛”,受到Nature,Science等国际知名科学期刊关注。2023年的比赛有来自66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支队伍完成报名注册参赛,北大、清华、中科大、上海交大、MIT, Harvard, Stanford, Berkeley, Cambridge等高校均有代表队参赛。
|| 推荐阅读 ||
大 川
来源| 生命科学学院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采写 | 张骞诺 陈亦欣
编辑 | 杨巧如
责编 | 袁月